文|龙岁
最近的一个行业热点是,连特斯拉这家不爱凑热闹的车企,也官宣“(丨) L,金秋见”,卷进了纯电大六座SUV的战场。
因为家庭用户已成必争之地,这不是跟风,是这场仗,谁都躲不掉。
特斯拉给Model Y主动加上第三排这件事,不只是多塞两个座椅,更像是意识到,家庭出行这件“小事”,可能是车市的下一个“大事”。
这个动作,无异于给行业摁下了入场“确认键”。
事实上,比特斯拉更早出手的,是理想、零跑、乐道等新势力……而如今,越来越多车企纷纷入局,大六座,怎么就成了车企们的主战场?
五座早已卷无可卷,MPV又太过工具化。夹在存量竞争与功能错位之间,家庭用户的需求成了细分的增量缺口,大六座,自然被推上牌桌。
战场共识:大六座是新爆点
过去问一个人买车图啥,他可能说品牌、智能化、续航。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问的是,这车有第三排吗?
没错,大六座的第三排,开始决定一辆车能不能卖得动了。
这本身就是一个足够响亮的信号,中产人群的家庭出行、空间友好、场景适应性的需求,正从“营销话术”变成车企下一轮的原点。
而大六座,就是被这种潜伏已久的需求推上牌桌的。
大六座的战争,不在于车企能不能造出来,而在于怎么讲,怎么让它成为用户下单的理由。
更现实的是,大家都明白,这场仗不仅要打赢,还必须打得快。
一句话,不是车企想造大六座,是越来越多家庭,需要第三排。
这些车的配置设计,全围绕一个核心在打,就是别让大六座的第三排坐上去还想下来。譬如,“得房率”和储物能力越高,才能把坐得下、装得下一把卷满。
同时,超低风阻、压低车头、短前悬这些设计,也是优化整车空间布局、提升第三排乘客感知的空间效率与视野通透感的基础。
当特斯拉“金秋见”,则一度让纯电大六座的故事主线更明确了。它不是在补产品线,而是在重写一个全球电动车霸主的新战略,主动放下技术“洁癖”,迎合家庭实用主义的需求。
图源:特斯拉官方微博
更深层次看,也是在告诉自己以及所有车企,这个市场比大家想的,更讲“家庭逻辑”。
孩子能不能安静坐一小时,老人能不能轻松上下车?
因为,大六座真正的KPI,是孩子不踢椅背,老人不晕车,伴侣不抱怨“你买的什么破车”。谁能真正理解这种家庭内部关系动态,谁的第三排才配叫作主力布局。
车企们纷纷推出的纯电大六座,其实决定竞争力的核心一点,是第三排不能只是多加上的一个位置,而是空间设计对用户需求和消费心理洞察度的考量程度。
因此,大六座的开发倒逼车企全链路能力加码。工程加码,从电池布局、车身刚性、风阻系数都要适配;成本控制,从座椅供应链、安全配置分摊都要想到。
以第三排为主打的纯电大六座SUV,从补位升级为战略级产品,直接决定车型市场定位,竞争焦点更是从续航、参数,转向空间场景定义。
在此基础上,自主品牌上攻,突破溢价天花板;合资品牌下探,为了守住基盘,这就是定价上的缓冲区。
不是每个大六座都能红,真正吸睛的那一排,才值得出镜。
决定谁能留下:第三排的战斗怎么打?
谁把这道题答对了,就可能赢下这个市场上还没被填满的增量空间。而支撑这场第三排战争的,则是SUV市场本身庞大的体量和格局。
第一,大六座之所以成为主战场,简单一句话,就是增量枯竭倒逼。纯电市场首购红利消退,家庭用户成为确定性增量,而第三排是家庭用车的物理需求载体。
第二,第三排体验直接关联品牌口碑。一次长途出行体验不佳,如老人坐得腰疼、孩子睡得不舒服等等,都可能导致家庭用户集体转粉竞品。
第三,成本与定价的悖论。第三排推高整车BOM成本,从材料、结构到安全。但市场预期价格下探,一方面是内卷太久,一方面是性价比被卷成标配,车企陷入不加配置掉队、加了配置亏钱的两难。
第四,技术路径的依赖。专注五座车的平台,一时无法平滑适配六座,研发沉没成本迫使车企在旧平台魔改与新平台豪赌间必须做出抉择。
红利见顶,真正稀缺的,是一个让用户买单的新理由。
第三排,正是这个“新买单理由”的核心体现,也成了车企纯电大六座主战场中的主战场。这折射出纯电市场增量红利几近枯竭的残酷现实,而家庭用户无疑是下一波增长的核心源泉。
SUV市场的庞大规模和增长态势,为车企寻求突破提供了坚实的舞台。乘联会发布的2025年6月显示,SUV大类整体销量达104万辆,占据总市场份额的49.9%,增长18.5%。其中,自主品牌SUV表现突出,销量69.2万辆,占总市场份额的33.2%,增长27.8%。
图源:乘联会微信公众号
MPV大类整体销量为9.7万辆,市场份额4.6%,增长14.3%。该大类中,自主品牌MPV销量6.3万辆,占总市场份额的3.0%,增长15.5%。
然而,繁荣的表象下暗藏隐忧。细看行业竞争态势,这片自主品牌高歌猛进的红海中,五座SUV的竞争早已白热化,高度同质化的配置堆砌和价格厮杀成为常态,“内卷”之势难以避免。
当基础需求被充分满足,增长的天花板触手可及时,以大六座SUV为差异化的新突破口就成为一种破题之道。
而满足家庭用户对大空间、多座位、和谐体验的刚性需求,同时规避MPV的固有短板,正是纯电大六座SUV站上风口的关键所在。
然而,在这片占据市场半壁江山的SUV红海中,五座车型的竞争已陷入高度同质化的拼配置、拼价格“内卷”。
第三排不是加出来的,是读懂家庭之后自然而然的“上新”。
大六座,看起来在加座椅,其实是在接住一轮的用户需求。
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几乎所有主流车企,都在短期内密集上新纯电大六座SUV。
这不是战术跟风,而是寻求新增量的必然。家庭用户需要更大的空间、更和谐的乘坐体验,却又不想被MPV的笨重和工具感束缚,纯电大六座正好站上了这条交叉路径。
卷配置不难,难的是便宜还不掉价
用户的新鲜感会很快过去。等第一波家庭用户开过、坐过、吐槽过,第三排就不再是车企之间你有我无的差异,而会成为做得够不够好的评判标准。
下一阶段,第三排必须具备持续价值,也就是如何让一个座位,从感性吸引,转向理性留存?
从车企角度看,五座SUV同质化红海下,大六座SUV第三排是可规模化的差异化切口。站在竞争维度上,可以粗略分为三层。
一是基础层,即空间的实用性,坐得下、进出便利;
二是进阶层,场景适配,储物、舒适、安全一个不能少;
三是终极层,打透情感价值,用第三排提升出行过程中家庭关系的协调度。
这其中,真正的挑战,不在于加几个杯架,而是怎么在一次三小时的长途出行中,让前后排不互相嫌弃、孩子安静、老人不晕车、夫妻不内讧。
如果车企能用一排座椅,化解一次家庭矛盾,才是真正打透情感价值。
这就相当于在开挖第二曲线,看谁能把第三排做成平台能力,而不是产品点缀。
这里还有三个关键维度。
第一个,是空间再设计,而不是尺寸再扩张。
空间的问题,从来都是能不能同时满足人、物、情绪的共存。
像可折叠变床的座椅、下沉式收纳、快速收起切换的通道、分区照明与静音系统等。这才是车上全员在真实使用场景中需要的空间体验。
第二个,是智能系统的跨人群适配。
第三排真正的体验“杀手”,在于家人用不来。车企可以设计一套很炫的中控,但如果家里的老人连语音唤醒都找不到、孩子碰一下就切换行车模式,这套系统就成了影响体验的“风险源”。
车企必须开始思考,第三排,能不能做到让车主的爸妈和孩子都能用、好用、敢用。
这背后,其实卷的是服务半径。第三排是否被生态系统真正承接,才决定它是不是好用的纯电大六座。
第三个,之所以说是“终极”,因为车企还将面对更大挑战,价格将随着竞争程度逐渐被拉低。
如果说第三排怎么卷是上一阶段的主题,下一阶段更可能是怎么降价还卷得体面、卷出“长期主义”价值。
这场战斗注定要被成本推着往前走,车企之间可能会进入一场既不想低价卖,又不能不打价格战的博弈。
不是所有车企都想靠价格打开市场,但谁都知道,价格,终究决定谁能留下。对于家庭用户来说,纯电大六座再舒适,如果价格门槛太高,也只是看得见但够不着的好东西。
车企该如何用尽量低的价格,装下越多的体验?这可不是压缩体验感,而是精准命中用户心智。让纯电大六座成为全家出行“高级感”的默认目标。
而谁能把人均成本讲得合理、空间舒适讲得高级、产品组合讲得经济,谁就更有机会赢得新一轮用户换购潮。
一排座椅,撑不起销量,但可能考验车企能否凭此撑得起用户信任。
在新能源红利退潮的今天,信任,才是最值钱的资产。
每一个第三排的设计细节,都在回答一个问题,这台车,是不是能被一家人共同接受,不被任何人反对?
当智能化、动力参数、续航焦虑都卷到边界,真正的分水岭,或许正是向“柴米油盐”靠近。
第三排,也许不是决定纯电大六座SUV销量的唯一答案,但可能是下一个品牌跃升的新起点。
免息股票配资,京海策略,智信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